很久以前,人类社会都是自供自给,自己建造屋子,自己挖井,自己耕种和养牧。然后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别人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过后社会不断进步,发觉分工除了效率较快之外也符合了最高的经济效益。
錢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在社会分工的劳动活动;区分各单位在劳动链里的劳动成果。舉个例子,建造一間房子的劳动成果是100,而你是木匠得到的成果是10,那么你就占了劳力成果的10%, 如果劳动成果100換成100各货币,那你就在建筑房子结束过后得到的酬劳是10元货币。
问题来了: 如果第二天货币供应在劳动链里增加到110个,而木匠的酬劳还是保持在10元,那就代表些什么?
這放映了木匠的酬劳在明天工作结束过后比作天还少了1%虽然木匠还是得到10元货币。這对木匠是不公平的,因为消失的1%已经转移去多出来的10元新货币,嘿!多出来的1%到底又被那个单位不劳而获呢?假设木匠很节俭,把工作一个月的酬劳都存起来,那又有个问题,新钱和旧钱又如何分别呢? 在货币供应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增加,对存户而言,是不是一种惩罚?因为新钱和旧钱一起贬值了。
想要了解货币供应是有必要研究什么是部分储备系统(Fractional-Reserve System)。
货币开始于中央銀行,举个例子,Bank Negara, 负责供应流动性货币给銀行。央行通过向銀行收购国债和其他的高息公司债然后把钱汇去銀行户口,銀行就把户口的钱借出去賺取利息。
舉个例子,銀行借100万给A買屋子,A把借来的100万付给地产商, 地产商先把这笔钱存在銀行。銀行就会把这100万存款的10%当著储备金存在央行,而剩下的90万再借出去给B, B把借来的钱全买机器,机器供应商把收到的钱扣除开销,剩余的钱再存入銀行。銀行再开始第二波的钱生钱一直重复著,這程序所制造的货币(money multiplier)大约会创造大于10陪的供应。如果货币的供应快过市场需求,就会导致货品价格上涨,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当货品价格普篇上涨时,就代表新制造的货币到达最后的循环。央行就会通过CPI的分析来減少货币的供应,当货币减少而导致市场需求过剩,钱就会显得珍贵,大家都愿意降低盈利来赚钱,這就会导致货品价格下跌,這就是所谓的通货收缩。
我本身不是什么经济学家,企图解释太过复杂的金融对我来说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我只是想把略为懂得知识帶出一些我想说的重点(如果我有写错的话,请在留言指点一下):-
(a) 物品的价格并不是单纯在于需和供的关系,货币的增加和减少间接中会影响价格。
舉个例子,在2007年还没金融风暴前,原油被炒至147美元。但石油生产国OPEC并没有因为价格的飙升而多生产石油。2007至2008,次货风暴导致Bearn Sterns和Lehmen Brother倒闭。JP Morgan, Gordon Sash, CitiBank面临现金流紧缩的问题,以美元挂钩的原油价格暴跌40美元以下,這難到和紧缩的货币沒关系嘛?
(b) 在部分储备系统下,銀行的存款最后会以大约10倍的数量放大出去。钱最先会停留在国家建设(infrastructure)和建筑行業, 然后才慢慢發放至市场(買原料,發薪水,消费等等)。所以钱的最高价值是在钱剛发放出去的时候;最先掌握钱的动向往往是銀行,政府和关联公司,他们是在价格还没上涨之前就以最优惠的价钱买原料和资产等著賺大钱。
(c) 最近,銀行和地产商推出595配套,房屋利息減至BLR-2.4,在不景气的时候以最优惠的货款配套買屋子是不是Good Deal?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是受到经济不景气影响的人,当经济复苏时,利息也会随著通货膨胀而升高。货款配套看起来比以前更优惠,但大部分的人还是被一样的代价套牢,只是在于你想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重点是你買屋子的条件是否能在你能力范围之下贷款而不是考虑房屋货款配套便宜与否。
(d)当央行准备增加货币供应时,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民都是不知情的。人民只会在通货膨胀过后才『被动』紧缩开支或開小差賺外快。這造就社会不公正,钱在最有价值时被一小部分阶级的人賺走了,這解释为什么社会富有和贫穷的代沟越来越大。 XD
所以,精明理财很重要,但又有多少人在工作压力越来越重时去学投资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