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1日,世界第一大戰结束,以德国为集团的同盟国战败,輸的一方必须要支付战争赔款,赢得一方也因为軍費过度而开启印钞机,疯狂印钞票,金本位系统名实存亡。
德国例子,從1913年到1918年,在战斗期间,德国货币发行量增加了8.5倍,德国马克兑换美元贬值50%,從1921年,德国央行货币发行量呈火山爆发的态势,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1年增加7253倍。從1923年8月起,物价达到天文数字,一块面包和一张邮票的价格高达1000亿马克。德国工人的工资必须支付2次,拿到钱之后比需在1小时之内花光。(取自-货币战争)
欧洲各国包挂英国在内也舍弃了金本位,开启印钞机狂印钞票而造成通货膨胀,美国也实行了部分储备銀行系统产生惊人的货币广张,股票和房地产价格飙升,泡沫形成。
在華爾街股災爆發前,美國經歷了所謂「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6]人們普遍不理會投機買賣的風險,憧憬股市將會再創新高,並過著奢華的富貴生活。就在股災發生前夕,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甚至立下名言,宣稱「股價已經立足於像永恆的高地上」(Stock prices have reached what looks like a permanently high plateau)。[7]可是,這種樂觀的態度,連帶人們從牛市獲得的豐厚利潤,卻通通在「黑色星期四」以後化為烏有。在當天,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價率先急跌,隨後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暴跌,持續一個月方才止息。
(取自 1929 Market Crash @ wiki)
1930年6月,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Robert Hoover)通过了Smoot-Hawley 税案,对超过20000种的进口商品征税,他笃信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对该税案的评价——一次家庭治疗。可最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祭起贸易保护大旗,采取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家庭治疗”,使得国际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彻底崩溃。从此后全世界就进入著名的世界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世界第二大戰结束后,西方国家尝试再创造稳定的货币制度。美国和欧洲等44各国家在Mount Washinton签署著名的布雷顿森林协定(Bretton Wood Agreement),既是拼凑一种虚假的金本位,以美元为世界主要的准备货币,一Oz的黄金等于为三十五美元,大多数的国家把本国货币盯住美元。
在各国回归布雷顿森林协定的金本位,经过三十年的动荡终于都稳定下来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